金秋,这个收获的季节,在福鼎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成功的希望——
山海连城景美,引人入胜,产业加速崛起;
沉睡资源苏醒,变废为宝,建设美丽乡村;
村村抱团发展,激发活力,迈向共富大道。
行走其间,乡村人气旺,干群有闯劲,致富有出路,脸上有笑容,村美、民富、幸福长的“愿景”正成为实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就十分关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针对当时宁德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要在一些各方面条件较好、有一定集体经济实力的乡(镇)、村推行“百十计划”,即通过三年的努力,乡(镇)年自有资金超过100万元,村级年集体生产性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这些创新探索、扎实实践,为当下宁德持续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出了坚定指引。
近年来,福鼎市自我加压,先行先试,以实施“五心五好促振兴”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百万村财、千万乡财”行动,建立健全一系列政策保障机制,深入开展闲置国有资产委托乡镇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合同规范整顿、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等专项行动。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奖补、“乡村振兴·富村贷”支持撬动作用,全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增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村风融融,如诗如画;乡韵悠悠,曼妙入心。去年实施“百万村财、千万乡财”行动以来,福鼎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31.61%,预计今年年底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82个、增幅583%,100万元以上的村26个、增幅420%。
抱团发展 打开村财增收“兴”路子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立秋过后,走进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瑞云村,只见整齐划一的建筑沿山势铺排,一幅幅畲元素彩绘图案绘制在墙面上,村里不时传来阵阵悠扬的畲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让人仿佛置身一片世外桃源。
“2013年以前,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畲村。”瑞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进灏谈起曾经的困境时面露愁容,“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资源受限,经济基础较差,缺乏产业支撑力,村集体一度负债10多万元。”
为找寻一条集体增收、乡村振兴的路子,瑞云村主动联系东稼村、硖门村、青屿头村等周边兄弟村,通过金融贷款筹资入股福鼎市兴宁新村建设服务有限公司,建设宁德核电承包商营地“和海苑”,统一租赁给宁德核电公司,村财增收16.5万元。
眼看“抱团”有效益,瑞云村进一步联合共建村,投资入股建设永福农贸市场,建成福鼎白茶生态茶园管理实践基地,打造闽东乡村振兴学院(研究院)柏洋分院畲族文化、茶叶种植现场教学基地和茶旅休闲点;共同推进“畲乡风情·渔村听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主动融入“访瑞云、探石兰、登嵛山、住渔井、观核电、游柏洋”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销售,促进村财村民“双增收”。
“今年,瑞云村村财收入有望突破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2.2万元。”钟进灏自信满满地说道。
随着乡村“联姻”扎实推进,2021年,硖门畲族乡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35万元至50万元的村4个,50万元以上的村3个。
“我们以柏洋村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创新‘抱团发展’模式,通过区域联动,构建乡村‘互利共赢’共同体。力争到今年底村财收入突破50万元的村达到100%。”硖门畲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蓝美时说。
福鼎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福鼎探索推行中心村(连片村)党委(党总支)建设,推行大小村联建、强弱村联建、同片区联建的“三联三建”模式——
贯岭镇透埕村中心村党总支通过抱团发展,投资完成水电站技改项目,为透埕、溪底、排头等3个村带来每年10万元的稳定收入。
沙埕镇8个村联合改造紫菜养殖杆,为紫菜养殖户提供设施服务,既巩固海上综合整治成果,又为每村每年实现35万元至70万元不等增收。
佳阳畲族乡周山村联合佳山村,连接天湖山,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并建设天湖茶庄民宿、观景平台、野外训练营基地等,形成“红 绿”研学茶旅……
截至目前,福鼎全市共确定22个先进村带后进村,组建17个中心村(连片村)党委(党总支)。福鼎市以组织形态创新促进乡村片区组团式发展,推动组织共建、队伍共抓和发展共推有机融合,辐射带动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提升,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盘活资源 迈开美丽乡村“新”步子
沿着平坦开阔的沥青路,驱车来到素有“中国白茶第一村”之称的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
连绵起伏的茶山,怀抱着一池清清的荷塘。随风摇曳的荷花、古色古香的老街、干净整洁的村道,构成一幅现代农村的秀美画卷。
“别看现在村子这么漂亮,以前村里垃圾随处可见,道路坑坑洼洼,没人愿意来。”刚在茶山忙碌了一上午,现在新建的凉亭休憩的村民李宝泉介绍道。
柏柳村是福鼎大白茶的原产地和发源地,白茶制作技艺悠久。乘着福鼎白茶产业发展的春风,柏柳村的村民早早就实现了脱贫致富。村民的腰包鼓了,但是村财收入薄弱。由于缺乏资金,村容村貌变化缓慢,脏乱差的环境让来村里考察的茶商望而却步。
2020年开始,柏柳村通过协商沟通,从村民手中收回156亩村集体茶园,重新招标出租,村财增收66万元,其中36亩茶园租金每年递增百分之三。同时,柏柳村还进一步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旧校舍、厂房设施等各类资产,村财收入从2012年的3万元增加至86万元,今年将进一步提高到100万元。村财收入壮大后,柏柳村逐步推动村内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对村内主街道沿线两侧的50余溜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实施了古街步行道、河道景观、电力电缆“弱电下地”、“亮化工程”等项目改造工程建设,开展道路绿化、墙体美化及走廊景观等设计与美化,因地制宜地打造口袋公园、荷花池和古宅院夜景工程。
“村民白天上山采茶,晚上到公园赏月,生活质量不输大城市。”柏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佳练笑着说,焕然一新的柏柳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 “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
柏柳村的蝶变是福鼎市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壮大村财、扮靓乡村的又一个缩影。
近年来,福鼎市以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改革为契机,通过党支部领办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成立物管公司、投资公司等强村公司,将原本散落在集体、村民手上的资源资产集聚起来、盘活起来,实现价值增值。据统计,福鼎市通过项目开发形式盘活乡村土地2200亩、厂房19处。此外,针对茶园长期低价出租等问题,福鼎市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合同规范整顿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初步梳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不规范承包合同144份,预计通过清理可新增收入900多万元;通过开展闲置国有资产委托乡镇管理行动,目前,已委托乡镇管理的国有闲置资产8宗,年增收135万元;已初步达成委托管理共识的国有闲置资产22宗,预计新增290多万元,促进乡村集体增收“有序”。
产业兴旺 汇聚乡村振兴“金”点子
沿着彩色步道,走上福鼎市点头镇江美村茶山,一垄一垄茶园像层层叠叠的绿色波浪,扮靓了山岗,荡漾出了当地茶人的“产业梦”。
2021年7月,福鼎市在点头镇启动3000亩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试点工作,江美村依靠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茶叶资源,整合划入1800亩,从“产量制胜”向“品质制胜”发展,促进茶产业升级、价值提升。
“好茶是‘长’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我们通过成立工作实施组、推进科技指导、组建联农带农产业机制、优价收购茶青等方式,全面改变传统种植方式,为全市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好样板。”江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缪起笋说。
这套“组合拳”结出了累累硕果:茶园产量稳定,品质更佳,茶青价格不断提升,2021年实现茶产业产值约5000万元。江美村迈向振兴的底气和信心更足了。
“今年,全村高标准生态茶园范围扩大到3000亩,我们还加大投入,为茶山安上智能监控、太阳能诱虫灯,建设茶亭、茶间小屋、观景平台、彩色步道等,以茶园连接周边红色文化、沿海观光等景点,打造一条精品茶旅线,延伸茶叶产业链。”缪起笋说。
做强产业基础,提升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近年来,福鼎市在谋划实施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时,十分注重培育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实行“农业 ”“旅游 ”“文化 ”等多种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农村各行业蓬勃发展。
曾经的沙埕镇小白鹭村,随处可见老旧的房屋、崎岖的道路、漂浮的垃圾,经济发展难有出路。“围绕‘渔旅融合’发展思路,我们通过村企共建,让一产‘接二连三’,推动渔民往岸上走、往休闲渔业走。”小白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炳生说。
随着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开设民宿、农家乐、小吃店等45家,吃上“旅游饭”。旅游淡季,又正好到了采茶、捕捞时节,形成“四季产业链”,丰收不断。2022年,小白鹭村村财收入预计突破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约3万元。“明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稳定突破百万大关。”林炳生说。
山有色,水有声。围绕本地特色产业,福鼎大唱“山海经”,因村施策:沿海村通过提供养殖设施、码头吊磅、海域使用等服务,增加集体经济;山区村依靠白茶、黄栀子等特色产业,以土地出租、厂房出租、入股合作、广告招租等方式推动村集体增收;对拥有旅游优势的乡村,开展招商引资、集体投资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谋划产业项目,实行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力争到2026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年收入基本达到1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00个。”福鼎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