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抓准人居环境“小切口”,打造和美乡村“高颜值”-雷速体育app官方下载

厦门抓准人居环境“小切口”,打造和美乡村“高颜值”
2023-10-07   作者:袁舒琪   来源:厦门日报

f7246b600c338744fd8e6e68b44202f5d72aa031.webp.jpg

位于翔安区新圩镇北部山区的大帽山社区。(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笔下让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如今在厦门岛外农村轻松可觅,一座座古老乡村上演一幕幕华丽转身的“变形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当头炮”。浙江“千万工程”正是率先从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取得突破,继而拓展到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更广泛领域。

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厦门积极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小切口入手,通过统筹城镇村庄规划建设,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把望山见水的生态之美、诗情画意的田园之美、百村百面的乡土之美贯穿融入其中,打造一批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厦门样板”,全面加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步伐,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高颜值”厦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村施策做规划 推动高颜值农村内外兼修

清晨,从岛内出发,驱车约一个半小时后,市资源规划局大帽山村驻村规划师邬晓锋走进了寨仔尾村。“邬老师,今天来得这么早,要不要进来吃口早饭?”邬晓锋笑着婉拒了村民的邀请,“不了,今天要讨论农场内的三角梅园规划,还得走现场,时间有点紧。”

和村民熟稔的背后,是邬晓锋长达18年的“陪伴式规划服务”。初到大帽山,市里正为这个贫困村启动移民造福工程,将山上16个村的8个村移民下山。留下的一座座空置老宅,在旁人眼中已是残垣断壁、藓痕斑驳,却被邬晓锋和团队视为“富矿”。“红砖、石窗、燕尾脊的山景古厝依山就势叠落,拆掉实在太可惜了,如果能有效盘活,或许将带来新的风景和村庄发展机遇。”

邬晓锋走遍了村中各个角落。当时技术有限,为了全域全要素统筹村庄规划,他在记事本上自己画地图,用相机记录每栋老宅、有待提升的道路和空地,边走边看中,灵感不断迸发。“寨仔尾风貌条件较好,可以利用现状改造后发展为乡村民宿。不具备风貌保留价值的移民村便可整体拆除,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如今,打卡网红目的地大帽山境,寻一处静谧,品一壶山茶,住一宿红砖古厝,已经成为不少厦门市民周末、节假日的新选择。通过修旧如旧,寨仔尾16栋闽南古厝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建筑外观后,改造为乡村民宿商业综合体。大帽山境网红景点旅游年收入约1000万元,实现保留村庄的就地振兴……在规划引领下,大帽山农场不仅提升颜值,还绘就了产业发展新图景,富了村民的口袋。

但邬晓锋的规划服务还在继续。“从规划、设计、建设,再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我们不仅全方位带头干,还要一步步带着村民动起来。”

如何把厦门有限的农村,打造成为“高颜值”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丰富市民生活形态、拓展市民生活空间?规划先行、设计下乡是厦门给出的首要答案。

“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各具特色的宜居乡村,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年来,厦门市深入探索“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之路,上百位如邬晓锋一样的乡村规划师活跃在田间地头,在全域全要素统筹全市村庄规划的同时,注重因村施策,根据各区村庄资源、禀赋特点,分为自然生态型、特色产业型、文化保护型等类型,令规划编制“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集美区灌口镇田头村生态优势突出,山水相连、田景相映,村庄规划打造复合型生态体系,如今森林和湿地覆盖率超70%,成为野生鸟类的“栖息乐园”。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以红色文化底蕴出发,规划构建城郊型高附加值农业、乡村党建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

在厦门,农村实现“高颜值”,并非浅止于环境优美、风景秀丽,而是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厦门市加快推进农村高颜值五年专项规划(2023年-2027年)》中提出,未来厦门市将加快建设“内外兼修”高颜值乡村,不仅注重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特色风貌彰显,还要推动村民生活富裕、公共服务健全、特色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质朴。

“以前只有农村人憧憬城市,现在轮到城里人向往乡村。”上个周末,市民李淑珍带着家人到军营村体验茶叶制作过程。国庆期间,她还想带着家人去大宅村吃顿火龙果宴。“乡村建设高颜值更要有深内涵,乡土味越浓,越有野趣特色,就越吸引游客。”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324国道旁,翔安区马巷街道桐梓社区。在这条连接厦泉的交通主干道上,常常路过的老司机细心地发现变化:路旁原先堆得像小山包一样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腾出的空地以及焕然一新的村道。

由于曾经承担着厦门大部分废旧物品回收任务,桐梓社区“垃圾村”的称号声名远扬。桐梓社区党委书记朱尧兵喜欢讲一只拖鞋的故事。“以前小孩玩闹,拖鞋掉路上,就像进了垃圾堆,找半天找不到,找回来不想要。”他感叹,全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遍布垃圾杂物、污水横流的村庄,一跃成为现在的村容村貌整治示范村。

建设高颜值农村,既不能“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也不能“守着好生态过穷日子”。近年来,厦门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着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拳治理房前屋后“四乱”。同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房整治……一项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治理行动马不停蹄地推进,让“美丽”与“富裕”相得益彰。

村民们也被动员起来,不搞大拆大建,用双手美化身边环境,深度参与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等乡村“五个美丽”建设。

几年前,尹喜英远离城市喧嚣,回到丈夫的老家集美区后溪镇溪西村,利用一处闲置的闽南古厝及其院落,打造慢生活空间“花囍堂”。在这里,游客可以品茗,欣赏乡村即景,感受闽南风情。在溪西村,这样的美丽庭院已有十几户,方寸之地上做出了乡村产业新文章。

黄厝村深耕“金边银角”,通过打造美丽庭院、小公园、小广场、微景观等共42处,以绣花功夫绘就村庄新画卷,吸引近百户居民返乡创业生活,目前已有32家艺术家工作室相继入驻,实现了自然与文创产业发展“双赢”。

“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经济效益向综合效益优化,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蜕变。”在清华海峡研究院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中心主任洪金聪看来,厦门正以优化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不断交出既有“好风景”、也有“好钱景”的乡村振兴答卷。

2018年至今,厦门共推动打造18条乡村振兴示范动线,涉及63个村,全长186公里。市农业农村局透露,示范动线将与“五个美丽”建设点融合推进,通过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逐步打造厦门高颜值农村“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大美格局。

既塑形又铸魂 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何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如何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厦门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作为写好“下半篇文章”的关键。

“您好,您的家庭积分共50分,本次兑换物品扣除35积分,请拿好您的礼品。”在海沧区渐美村的“积分超市”,一名导购正帮助刘女士兑换积分礼品。村民只要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创建、自觉拆违、垃圾分类等行动,都能获得相应积分,换取抽纸、香皂、洗洁精、大米等实用小礼品。

小“积分”撬动了大“整治”,打通了治理的“神经末梢”, 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后溪镇后溪村也在试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村民们参与庭院美化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搬离杂物或主动清拆,有的在废弃的瓦罐种上花草,破损的轮胎描上彩绘,成就一道道美丽微景观。”

乡村人居环境重塑,不仅为山更青水更秀,更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厦门市村庄涌现许多亮眼做法——创新“红黑榜单”形式,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制定村规民约负面清单,反面约束群众违反社会和谐、庭院美、村庄美的行为;推行惠民项目机制,将整治清理出来的空间迅速建设停车场、小公园、小绿地等小项目,有效防止返潮,群众看到成效,更加支持整治工作;推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建设,突出移风易俗重点……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千万工程”取得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年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厦门的这些制度创新,兼顾正面激励和反面约束,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起到了管长远、管根本的作用,更深层次推动了基层治理,助力打造和谐美丽家园。

责任编辑:杨玉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