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粮仓”喜丰收-雷速体育app官方下载

“蓝色粮仓”喜丰收
2023-10-25   作者:陈汉儿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渡船劈开波浪,颠簸许久,抵达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登上海岛,沿着乡间小路行驶15分钟,车子在数栋厂房式建筑前停下。

“前段时间经历了连续台风,近期我们还在陆续对育苗场的顶棚进行恢复,得益于工厂化养殖,场内的各类苗种都没有因强风受灾。”淼鑫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志华迎面而来,跟在他身后,记者穿过围墙,眼前是连排的水泥养殖池,碗口粗的进水管不断往池内灌注海水,池底敷设了双排输氧管,正汩汩往外冒着泡。

陈志华是南日镇港南村村民,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陈志华的父辈便以鲍鱼养殖为生。2007年,陈志华三兄弟开始从事鲍鱼育苗和鱼类养殖,后来创办公司,自主进行鲍鱼的杂交培育。“我们通常在鲍鱼生长的特定时间阶段,通过查看鲍鱼性腺的颜色区分公母,当气温达到20℃左右,可以开始催产受精,目前孵化成功率一般在85%以上。”陈志华介绍道。

偌大的场地,黑色遮阳布垂挂,圈出一片温室。“这是我们正在培育的杂交鲍苗种,现在七八个月大了,下个月就可以全部卖给养殖户,由他们自行培养、销售。”说话间,陈志华捞起一块鲍鱼苗砖,只见黑色塑料板上,密密麻麻吸附着数十只小鲍鱼,体形仅有成年人的两个指节大小,墨绿色外壳微微泛着光泽。

鲍鱼的成活及生长对水温、水质要求极为严苛。“这还是些‘鲍鱼宝宝’,目前投喂的饵料以紫菜研磨粉为主,小鲍鱼吃得细,对环境要求高,全天都要保证流动、富氧的海水供给。”陈志华告诉记者,每天上午,工人将池水通过出水管排出,经过处理工序后排放入海,这时,工人就抓紧把水池洗刷干净、消毒到位,等待归还给“住户们”;到了傍晚,再进行饵料投放,待小鲍鱼饱餐、排泄后,又在次日进行新一轮的换水清扫。

望着养殖池,记者不禁好奇,这片场地能育多少只鲍鱼?陈志华大致计算,目前场内有600个养殖池,每个池子放置20个鲍鱼苗砖,可容纳1万多只小鲍鱼,全部共计600多万只杂交鲍苗种。

“市面上的鲍鱼苗种都是按个卖,行情价在一只1元左右,养殖户收走以后,根据市场需求,可以再养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南日岛出产的鲍鱼,口感更脆,就算长到一两斤大都是鲜嫩美味的。”陈志华说。

“科技兴海,实业兴邦”,高高的厂房外墙上写着这八个大字。这些年,陈志华请来集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科研团队,跟着专家了解育苗品种选择、学习病虫害防治,他的养殖场还是这两所高校的产学研基地,有了“智囊团”助力,苗种养殖成活率明显提高。除此之外,他也常常组织工人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水产养殖技能培训,学习新技术。

“单一品种随着不断繁殖,种质退化,成活率低,生长速度也变慢,逐渐被淘汰。而杂交鲍的品种多,一直在迭代更新,同样的,我们的知识储备、养殖技能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陈志华道出心声。

金秋时节,南日海域,深蓝色的养殖浮球将万亩海区勾勒成“阡陌纵横”,与大片明黄色环保渔排共同交织出海上田园美景。这两年,正逢莆田市全面开展环保渔业设施改造,在政府的财政补贴下,陈志华也升级了300口新型环保塑胶渔排,并包下8口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拓展公司的海上养殖“版图”。

“8月以来台风多,我们在陆上养殖,避开风险期,但是地面毕竟空间有限,过几天打算把苗种全部下海,在海里它们吃得多、游得欢,生长速度能提高20%,可以提前一个月时间达到预期的体量。”陈志华说。

“南日岛周边从事渔业养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海域盐度高、水流强、风浪大,加上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是渔业养殖绝佳环境。”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站长张健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渔排式规模化养鲍的乡镇,南日岛已形成成熟的鲍苗培育及成品鲍养殖模式,综合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数据显示,莆田全市鲍鱼养殖面积已从2020年的284公顷增加至2022年的303公顷,鲍鱼产量从2020年16391吨增加至2022年17043吨,增长3.98%;去年,鲍鱼出口772批次,产值4.7亿元。

“好风凭借力。接下来要把精力投向深远海养殖,利用好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加快建设海上养殖基地,推动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并扩大养殖规模。”陈志华对前景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杨玉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