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一个带着深刻历史印记的名词。
在“吃不饱”的年代,这支农业“国家队”挺进郊野荒山、荒地荒滩,白手起家创办国有农场,披荆斩棘开荒耕耘,在荒芜之地上垦出田畴沃野。从历史中走来的国有农场,也曾由于定位不清、机制不活、经营不善等问题,遭遇不适与阵痛。
近年来,福建深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不断破题,持续蓄能。如今,这支久经考验的农业“国家队”,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满电”出发。
轻装上阵:推进国有农场职能改革
“往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没呀人烟……”62岁的黄顺安是漳州市长泰区古农农场老职工,在这里出生、生活、工作、退休。这首讲述农垦人的陕北民歌,是他经常哼唱的金曲。
福建农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那个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支支农业“国家队”向荒山荒地进发,白手起家建设国营农场。1957年冬,古农农场开工建设。“场里举办了开荒训练班,抽调120名职工,花了3天时间学会目测、等高开梯田等技术。”黄顺安说,第一代创业者一面开辟农场干路,一面组织劳力开荒生产,机耕与人工双管齐下,不到两个月就种下了1000多亩麦子、豌豆等越冬作物。
1958年5月13日,福建日报刊发《边勘测 边建设 边生产》一文,记录了“古农速度”:仅仅半年多一点时间,就开出荒地1万多亩,种下水稻、花生、番薯、木薯、凤梨、枇杷、香蕉、柑橘等1000亩,为本省历年投入生产速度最快的一个农场。
最多的时候,古农农场曾开办14家企业。
“福建老字号”古农豪族酒源自古农酒厂。1957年,古农农场从国营仙游农场请来酿酒技术员陈志星。在其支持下,古农酒厂第二年便投产。其出品的古农红曲酒和白酒,一度成为闽南地区的抢手货。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营困难,古农酒厂经历了一轮改制,退出了“国家队”。其他13家场办企业,也相继关停或改制重组。古农农场背上了沉重债务。
古农农场经营之困,代表了大部分国有农场的境遇。随着时代发展,国有农场定位不清晰、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营体制不灵活等弊端逐渐凸显。
新时代,我们还需要农垦吗?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赋予农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历史使命。
要承担全新的历史使命,必须卸下包袱,褪去枷锁,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我们立足实际,全面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省农业农村厅农垦处处长兰亨庭说,至2018年底,全省112家国有农场实现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部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其中,长泰县新设立银塘办事处,承接古农农场的全部社会管理和公共职能。与此同时,福建开展农垦国有土地确权颁证,全省共完成农垦国有土地权籍调查107.28万亩,调查率为100%,完成登记发证104.29万亩,为激活沉睡的土地奠定基础。
轻装上阵后,国有农场重新出发。
二次创业:在整合联合中破题发力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移交后,福建农垦6万多名在职和退休职工工资、养老金水平实现大幅增长。目前,全省农垦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全省1.49万户农垦危房完成改造。
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国有农场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闯市场了。但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依然有待突破。
福建国有农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多、小、杂”:数量多,全省112个国有农场分布于九市一区的58个县(市、区);规模小,面积万亩以下的国有农场占76.7%,最小的不足300亩;土地类型杂,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类型均有涉及,耕地面积占垦区总面积不足10%。
此外,20世纪80年代,全国垦区推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变农场集中统一经营为统一经营与职工承包相结合,由此带来土地破碎化、规模化经营难等问题。
如何通过改革破题?福建选择了整合与联合的策略。
“我们加快推动国有农场企业化集团化改革,支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服务能力的农场公司,大力发展公司制集中统一经营。”兰亨庭说,福建农垦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国有农场全部归属地管理,其中90%为县级及以下直属。因此,福建引导各地聚合农场、国企等地方资源,打造区域农垦集团,实现抱团发展。
永春县天马柑橘场,地处永春、德化两县交界的天马山麓,最初由几名归侨集资创建。在大力提倡“向山进军、叫山献宝”的年代,天马柑橘场成为全省开发“万宝山”的先锋力量。1978年,全省农垦会议提出,在全省建立100个“天马氏”茶果生产基地。
如今,走过近70年风雨的天马柑橘场,在联合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当地将天马柑橘场、猛虎柑橘场、永春县农场以及两家国企整合,组建永春县农垦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县域农业综合开发平台,该公司已建立柑橘种质资源圃、省部级柑橘苗木生产基地、标准化柑橘园、永春芦柑展示中心等。
永春的探索,代表的是“农场 国企”联合模式。在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集团化过程中,福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模式——
“农场 农场”模式。福安市整合王家茶场、高坂茶场、坦洋茶厂等全市农垦资源,组建福安市农垦集团,集中力量打造全市名优农产品供应商和生态农业综合体。
“农场 子公司”模式。漳州市龙海区程溪农场搭建“一带四”母子公司管理结构,形成以农场为总公司负责管理决策,4家子公司经营旗下10家规模企业的运作模式。
“农场企业 国企资源”模式。光泽县的3个农场先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再整合6个国有单位资源,联合组建福建光泽农垦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深耕农副产品贸易、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产业。
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有56家国有农场完成了公司化改造。整装待发的福建农垦,一如70年前战天斗地一样,开启了二次创业的征程。
重装前行:乡村振兴的农垦担当
茶园大气温度、光照度、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并自动生成数据图表;浇水施肥不用亲力亲为,在线智能灌溉系统实时自动精准操作……在坦洋茶场内,全省首个5g农业智慧茶园示范区项目,解锁了茶产业的全新打开方式。
坦洋茶场创办于1958年,位于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这个偏居白云山东麓一隅的山村,是坦洋工夫红茶的发源地。历史上,坦洋工夫红茶远销海外,成为西欧国家风靡一时的饮品。坦洋村因此名声大噪,吸引各路茶商在这里开办洋行。但在岁月变迁与市场沉浮中,坦洋工夫红茶逐渐陷入沉寂。
如今,福安农垦承担起了复兴坦洋工夫的使命。
2017年,整合坦洋茶场等国有农场的福安市农垦集团成立,成为福安市三大国企集团之一。茶产业,是其主攻方向。建设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出口备案基地、有机茶转化基地、智慧茶园,试水电商直播带货,开发“一旅茶乡”“寻缘·坦洋工夫”等茶主题旅游路线,打造生态农业综合体……聚合多方资源后,这个老茶乡逐渐飘出了新茶香。
改革,清除了国有农场的沉疴痼疾,赋予了国有农场再出发的底气与动力。这支农业“国家队”,正以乡村振兴担当者的全新姿态,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市场“不想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谁来做?
去年,福安市确定了撂荒地复垦复种任务5593.33亩。这些撂荒地分散在全市不同乡村,大多为山垄田,土地整理成本高,机械化操作不便。谁来垦,谁来种,种出的农产品谁来卖?“国家队”担起了责任。
“我们统一流转全市撂荒耕地。”福安市农垦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农垦集团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合作,开展复垦复种。立地条件好的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对丘陵地区的撂荒地,则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其间,农垦集团负责种子、技术、投入品、资金支持和保底收购。
实践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国家队”示范引领。
在程溪农场下属的漳州市腾龙副食品发展公司,蛋鸡住上了“智慧产房”。在这里,蛋鸡养殖可实现自动饲喂、自动集蛋、自动监测、自动温控,原本需要4个人管理的一栋大型鸡舍,一个人就能搞定。作为漳州市“菜篮子”基地,这里年存栏蛋鸡35万羽,每年可提供蛋品600多万公斤。据悉,福建垦区已建成茶叶、水果、生猪、禽蛋、水产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39个,良种覆盖率达98%,耕种收机械化率达70%。
走融合发展之路,在联农带农中展现担当。
2800平方米气雾无土智慧温室大棚,全国最大野生石斛基地,1万多平方米轻奢温泉酒店,以花卉苗木为主题的影视公园、婚礼大草坪、穿越侏罗纪探险公园等文创场景……走进古农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引人入胜。
作为全省最大的国有农场,古农农场跳出单一种养模式,探索农业、旅游、康养等多业态融合发展路径,在“农旅融合”的路上行稳致远。得益于此,当地农民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古农农场与农民构建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其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带来的收益,带动当地群众年创产值约3800万元。
“我们正不断重塑农垦开发耕地功能,强化农垦发展产业功能,挖掘农耕文化价值功能,拓展农垦人才培养功能,增强农垦社会化服务功能,让历经风雨的农垦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征程上展现新担当。”兰亨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