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福建省道德模范高允旺:以“技”助农 予人为乐-雷速体育app官方下载

第八届福建省道德模范高允旺:以“技”助农 予人为乐
2023-11-08   来源:文明福建

高允旺,男,1962年7月出生,顺昌县大历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顺昌县科技特派员团长。2023年3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高允旺科技助农的学雷锋事迹。作为福建省唯一代表,他还在3月1日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科技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活动,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技志愿服务事业。20多年来,他走遍5省23个县市的180多个村,累计推广70多万亩,辐射带动老区苏区9万多户种植,人均增收3480元,带动贫困农户103户368人稳定脱贫,真正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成为农民交口称赞的“竹荪大王”。

连日晴天,旱情严重,但市场竹荪价格美丽。顺昌县大历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高允旺及时提醒菇农:“要想菌丝长得粗壮、长得快,就得多浇水、勤喷灌。”

在顺昌县大历镇有这样一位“土专家”,他勤勤恳恳,致力于竹荪栽培技术创新,掌握竹荪栽培“核心”技术,促进竹荪产业高质量发展;他无私奉献,热衷于竹荪栽培技术推广,以乡村田野为服务阵地,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他就是顺昌县大历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闽江科学传播学者、教授级高级农经师高允旺。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者”、全国科技志愿者典型、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科技特派员、南平市道德模范等荣誉。同时还荣获南平市委、市政府二等、三等功各一次。

技术创新 产业提质又增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历镇引进竹荪新品种,主要利用枝桠材、木制企业废弃的边材碎屑种植获得成功,从此被誉为“菌中皇后”的竹荪在大历落户繁衍。由于初期村民对竹荪生物特性了解不全面,加上缺乏技术指导,产量低效益不好。

那时高允旺还是一名乡镇经管站干部,常常进村入户,听到不少菇农反映种植竹荪产量低、效益差。早年贫穷的生活经历让高允旺对菇农渴望通过种植竹荪脱贫致富感同身受,于是萌生了学习竹荪种植技术的念头。

高允旺深知:要更好帮助他人,首先得自己手里有技术。2001年,他主动请缨当科技特派员。半路出家的他对竹荪栽培一窍不通。但凭着一身的闯劲、韧劲、干劲,只要哪家农户竹荪种得好,他就往哪家跑;哪里有专家授课,他就去哪里学。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竹荪栽培技术研究上。三年来,通过不断试验,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利用竹制企业下脚料竹丝、竹屑代替木屑栽培竹荪的“三增加、建堆发酵” 新技术,不仅亩均产干品比传统种植产量翻一番,延伸毛竹产业链,变废为宝,成功破解竹荪产业发展中存在“菌林矛盾”的“卡脖子”国际性难题,促进竹荪产业转型和持续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同步共振,为碳中和做贡献。

创新步伐永不停止。随着大田种植年限增加连作障碍突显,竹荪产量逐年下降。既然竹荪是野生驯化而来,可否再让它回归山林?高允旺寻思着“竹荪上山”的打算。2012年,他自掏腰包开展林下竹荪种植试验。地块的选择、温度的检测、数据的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年不断试验基础上,通过对比郁闭度等数据,两块林下示范地创新种植竹荪成功,在竹荪栽培技术上又一次实现突破。

创新就是生产力。竹荪技术的创新突破,创响了顺昌竹荪“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不仅大历镇成为顺昌县竹荪产业发展的发源地,福建省竹荪生产基地和示范镇,被市食用菌协会授予“竹荪之乡”称号,顺昌县也被授予“中国竹荪之乡”,成为全省最大竹荪栽培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

技术服务 农户增收还致富

怀揣技术,更要予人为乐、与己而乐。

“高老师,竹荪菌丝长得弱怎么办?”“高老师,今年竹荪市价如何”……二十几年来,菇农的每一次亲切称呼,都能让高允旺开心得合不拢嘴。他常和人说:“我这一生没有酒友、牌友,结交最多的就是‘菇友’。”

随着竹荪栽培技术效益的显现,“种竹荪就找顺昌高允旺”逐渐成了食用菌界的共识。面对来自各地上门咨询、取经的农户,高允旺都热心接待、耐心指导。

他开办“产销超市”会客室,提供技术、营销信息等服务;举办“竹荪论坛”、科特派“圆桌会议”,加强技术交流;利用圩日设立接待日,为农户答疑解惑……无论是村里的小卖铺,还是农户的家里,凡是能坐下来的地方,都成了他推广服务的主阵地,村民学习的热情堪比观看一场电影。

对菇农的服务,高允旺不单单只是放在“屋内”,一旦时间允许,他都亲自送技到田间地头,在技术与服务的双向奔赴中,把菇棚作为试验室,与菇农成为朋友,通过技术指导不断总结提升自身技能,又将实用经验发表在菇棚里。每一次的下地指导,看到竹荪长势喜人,他笑得比菇农都开心。

“记忆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连夜乘坐绿皮火车到浙江金华开展技术指导,到达村里已是中午12点多,村民仍拉着横幅整整齐齐站在村道旁迎接我的场景,让我十分感动,原本的疲惫感也瞬间烟消云散。”对高允旺来说,菇农的认可成了他持之以恒帮助他人的动力。

这些年来,他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边远的老区苏区,即便骑自行车、乘坐大巴车或者农户骑着摩托车来接送,他都欣然前往。通过技术服务不仅带动顺昌本地农户致富,还辐射周边的邵武、浦城、将乐等县市,遍布江西、浙江、安徽等5省23个县市的180多个村,用小蘑菇撑起百姓脱贫的“致富伞”。

顺昌县洋墩乡洋墩村菇农张隆平通过种植竹荪,从原来的贫困户到现在的奔小康,都离不开高允旺的每一次细心指导。“十年来难碰到一个高老师”是他对高允旺最由衷的评价。

现在,一顶草帽、一把喷枪、一身农用服是高允旺开展技术指导的标配。只要哪里需要他,他便往哪里去。他还与时俱进,借助慧农信、科特派生态竹荪科普群、抖音、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体,第一时间指导菇农种植技术,并不定期发布市场交易信息,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线上。

技术嫁接 志愿服务不停歇

作为一名长期驻扎在基层的科技特派员,深知要想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

作为省级优秀志愿者,2011年,他牵头组建了一支由7名营销大户、土专家、田秀才、返乡青年组成的全省首支“农民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传播产销信息,指导各地农户种植、营销,积极组织合作社参与展销会、年货会及农村淘宝等各种销售渠道。

南平市乡土科技特派员、顺昌县大历镇秀吴村菇农谢五娣就是在高允旺的带动和指导下,连续7年种植林下竹荪,还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成立合作社,把竹荪种植面积由最初8-9亩扩大到今年130多亩,仅林下竹荪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

“跟着高老师学技术,我们妇女也可以成为致富带头人。”谢五娣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高老师接地气的三农服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面对菇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她也都会帮忙指导。

2020年,高允旺与顺昌县青山恋合作社理事长余功发签订了科特派利益共同体技术服务协议书,以技术入股合作社。“建立科技特派员利益共同体,一方面激发了科特派长期在农村创新创业创造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由他们把振兴乡村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地方去。”高允旺坦言。同年,高允旺还带领团队攻克竹荪生产过程中被菇农称之为竹荪癌症病害的防治技术。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更好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高允旺作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用40年的坚守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3月1日,他作为我省唯一代表,赴京参加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科技志愿服务经验交流会,分享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根农村创新推广普及竹荪栽培科技,帮助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感人事迹,展示基层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争当服务三农优秀生的“螺丝钉”精神,分别在人民日报、新京报、光明日报、新华社、闽北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

弹指一挥间,岁月如梭。时光白了他的头发,却没带走他脚踩田埂、眼盯市场,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发表到菇棚里,让菇农得实惠的初心。高允旺表示,退休后将不断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扎根基层一线,继续发挥余热,当个“编外科特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助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助力老区苏区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杨玉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