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县池园镇店前村: 化“包袱”为动力 盘活资源兴产业-雷速体育app官方下载

闽清县池园镇店前村: 化“包袱”为动力 盘活资源兴产业
2024-02-26   作者:陈其彬   来源:福建日报

龙年春早人勤劳。走进福州市闽清县池园镇店前村溪头厝芋头基地,一畦畦芋苗青青吐翠,迎风摇动。不远处后洋架工业区内,机器轰鸣,人声喧哗,整个村庄涌动着一股炽热的生产劲儿……

“现在足不出村,在家门口打工,一个月能挣上6000元,比出门在外挣得还多。”在店前村溪城电瓷厂打杂的60岁村民黄能发说,“这在以前都不敢想,多亏咱村有了个好党支部引领。”

这一变化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店前村制作电瓷灯头历史悠久。但在过去,村民土法上马,产品粗糙,卖不上好价钱。特别是烧成车间基本沿用传统薪柴和煤炭发生炉,环境污染严重,企业三番五次被环保部门责令停工停产整顿,成为村里一大“包袱”。

“如何把‘包袱’变动力?”店前村村两委意识到,发展乡村产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要走清洁化生产,才能加速电瓷产业转型升级。但技改资金多,资金来源困难。在县镇的支持下,村两委出面牵头,采取“上级扶一点,银行贷一点,企业出一点的‘三个一点’”集资办法,筹集资金1100万元,全村先后对鑫城、溪城等5家电瓷生产企业实行“煤改气”技改项目,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走进闽清鑫城电瓷成品车间,一排排白色的陶瓷灯头源源不断地从隧道窑口缓缓吐出,工人双手敏捷地收瓷、捡瓷、装箱及打包入库。“自从煤改气后,成品车间干净整洁,不再是灰尘垢面,也闻不到煤气味了,周边环境也好起来了。”该公司生产负责人陈锦洋说,虽然每只灯头成本上升10%,但成品率达到99%,比过去提高11%左右。现在灯头售价每只0.16~0.17元,比原来提价两三分,且产品供不应求。更重要的是企业不会受到环保整改影响,可以连续正常生产,工人可以安心打工。去年全厂销售收入985万元,比上年增加265万元。

据店前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黄家忠介绍,全村拥有电瓷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逾5100万元,同比增长21.5%;安排就业人员350多名,其中本村务工者达200人,每月人均工资4500多元。

在店前村,一边是解开“包袱”轻装上阵,让村民有工打,有钱挣;另一边是因地制宜,盘活沉睡资产,吐故纳新,壮实村集体经济。两者相辅相成,让资源“生金”。

店前村水电站始建于1973年,是一座集农田灌溉与水力发电双重功能的农村小水利项目工程。不幸的是,2016年7月9日,一场特大洪灾,冲垮渠道,机房毁于一旦。当时,村两委缺乏资金,无力重建,曾荒废三年。每逢农业生产用水季节,村民意见纷纷。2019年,村两委听取村民建议,除了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农村小水利项目资金50万元外,其余150万元由村里自行筹集。通过一年紧张的修建后投用,年发电收入40万元,扣除发电成本外,村集体经济获得利润28万元。现在村里加上收取山地流转护林费每亩18元,每年这两项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0万元以上。

“盘活资源,变废为宝,激活乡村产业优势,是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利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黄家忠说,如今,店前村以电瓷产业为主导,逐步引导村民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通过流转闲置土地,连片建立芋头、蔬菜、果树、毛竹四个农林基地3700亩,基本实现农作物规模化种植,提升了农业经济价值,农户亩增收1000元以上。去年,村民人均收入18903元,比2020年人均增收2098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陈其彬)

责任编辑:七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