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福鼎市筼筜村晴川湾码头,只见一艘艘满载海带的渔船驶入码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养殖户洪辉龙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头水”海带,今年他种了180亩海带,预计亩产达3万多斤。“王站长,来看看今年的第一波海带。”码头上,洪辉龙热情地招呼着。
“王站长”是省级科技特派员、福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站长王朝新。筼筜村从家家户户外出务工的“空心村”到人均收入3万余元的“富裕村”,王朝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筼筜村有着50年紫菜养殖历史,是坛紫菜的主要产区。然而,2015年至2017年,部分养殖户盲目抢种、高密度养殖紫菜,紫菜出现烂苗甚至减收绝收现象,养殖户陆续停养或转战浙江,异地养殖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重创了本地坛紫菜产业。
“养殖户经验丰富,但需要改变思路。他们盲目根据节气下苗,我们建议不要迷信节气,在水温合适时下苗。”王朝新提出坛紫菜差异化养殖新模式,打破传统在白露节气采苗的做法,并结合天气情况,人工每日监测海区水温,科学推迟紫菜投苗时间,确保坛紫菜壳孢子海区采苗时水温保持在28℃左右,解决了紫菜烂苗难题。
办法有了,养殖户却缺乏信心。这时,洪辉龙走进了王朝新的视线。洪辉龙在浙江养殖失败,年年亏损,王朝新得知后邀请他回乡养殖。政府向洪辉龙免费提供价值2万元的紫菜苗,王朝新提供技术指导。通过改善养殖方法,合理规划养殖密度,第二年,紫菜亩产量达6000斤,洪辉龙的效益得到大大提高,王朝新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除了海产养殖,洪辉龙还开办了加工厂,进行紫菜、海带和虾皮等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纷纷回乡发展,昔日沉寂的村庄,重新焕发生机。
“技术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谈及村庄变化,筼筜村党支部书记林上瑶感慨道。
如今的筼筜村,旧貌换新颜。全村共有13家紫菜加工厂、7家紫菜育苗场、7家对虾养殖场,110户家庭从事养殖业,养殖紫菜8000亩、海带1200亩、生蚝35000笼、对虾300亩,村民户均收入超50万元。
近年来,为推进乡村振兴,改变更多像筼筜村这样的“空心村”,福鼎市累计向镇村派驻科技特派员200余名,采取“科技特派员 企业 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企业中,把知识产权入股到合作社,通过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联动,互相沟通研究解决技术难题,创新服务,助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