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就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而言,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主要体现在“产权结构新、组织形式新、治理机制新”。当前,福建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形成了“以产助农发展模式”“城郊民营助农发展模式”以及“山区特色生态发展模式”。
以产助农发展模式。
“以产助农发展模式”是通过省级规划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园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主要抓手,做强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完善利益紧密联结机制,通过三产之间的产业联结发展效益来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
“以产助农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该模式打破了传统农村集体经济单一产业发展的限制,以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规划为基础,多方发力,实现农村地区多产业、多业态、多层次的综合发展。福建实施的“3212”工程,持续推进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强调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工作报告数据,截至目前,福建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9个、农业产业强镇84个、“一村一品”专业村970个,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2.7亿元,占年计划116%。
城郊民营助农发展模式。
“城郊民营助农发展模式”是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上,在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基础上,城市地区产业、资源和人才等资源向城市郊区农村地区转移,实现城郊民营经济助农全面发展模式。
“城郊民营助农发展模式”的特点表现在城市地区活跃的民营经济以及城郊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城郊农村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沿海城市发达的民营经济为基础,城市向城郊农村的产业转移和资源倾斜促进了城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石狮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注重发挥市场多元化、专业化、集约化优势,整合乡村各种资源,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石狮市通过建立多元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营主体推动乡村振兴,包括建立专业化合作社运营吸收优秀民营企业入股合作、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成立强村公司、探索“飞地”抱团的跨镇跨村联建经营主体等方式促进乡村融合发展。
山区特色生态发展模式。
“山区特色生态发展模式”,核心在于对山地林区生态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生态谋发展,打破传统林地经济的单一发展模式,多元化综合开发山区绿色生态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福建省山区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西部山区贫困地区经过全面脱贫攻坚,已经摆脱贫困的面貌。山区耕地面积少,但森林资源丰富,可以在绿色生态发展的方向做足文章。福建省生态资源禀赋独特,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是福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武夷山市茶叶产业发展为例,武夷山市现有茶山面积14.8万亩,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武夷山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近年来,武夷山市积极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采用订单生产、股权合作等方式与茶企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引导规范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实行联合或重组,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22年,武夷山市农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5.4%,农民人均收入中近五成来自茶叶。全市115个村集体经济均超过10万元。
未来,福建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契机,在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民营经济助农发展的优势、推动西部山区绿色生态资源全面可持续发展三方面持续发力,以便加快形成福建农业新质生产力。
其一,产业兴,则农村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动态实施稳健的产业发展规划。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生态、立体多元的现代化全产业发展,也是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未来,福建要继续聚焦强链,推动产业集聚,再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发展,加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活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农业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继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特色优势,实现园区间的差异发展、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农业产业园在形成集聚基础上,通过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拓宽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可以从品牌、交易成本、信息进步等方面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农业产业园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承包租赁、土地入股、吸纳就业等多种方式,通过“企业 合作社 农户”“企业 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业产业园要在政策引导下积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帮助园区农户掌握种植养殖相关技能和知识,运用科技成果提高园区主导产业产量并带动农户增收;要聚焦延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乡村民宿、房车露营、户外运动等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形成全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
其二,要借助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向城郊农村地区的资源转移,加快推动城郊农村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民营助农模式”关键在沿海发达城市与城郊农村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福建要在保障城郊周边农村地区优质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有效承接城区转移的生产加工、物流集散等需求,将城郊地区农村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通过财政政策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好民营经济在现代高效农业中的主体作用,激发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与示范带动效应。
其三,山区特色生态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山区优质生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质量推进“两山”转化,推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福建山地森林等生态资源丰富,传统山区农村地区居民耕地资源稀缺,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以山地承包经营收入为主,适龄劳动力外流严重。未来,要从全要素生态效率理念入手,建立全要素生态效率评估机制,有重点补齐转化短板,释放全部生态效能;以数据助力,建立数字化“两山”转化试点。做好数字生态农业专项规划,需要科学设计生态系统,合理规划生态农业产业,构筑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有效推动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优化,着力促进乡村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要持续深耕生态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利用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及功能性农业产业方面下功夫,加快推动绿色、有机等“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及“功能产品”的引入。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有自己特色的山林生态综合开发的农村集体经济。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