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同胞在土楼内跳起欢快的拉手舞,炫起陀螺的花式玩法,引来游客鼓掌喝彩……今年“五一”期间,华安县的土楼和美景再次登上央视,出足“风头”。
华安是一个人口不足20万的山区小县。自2022年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以来,华安蹚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今年是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收官之年,记者近日走进这个山区小县,探寻其绿色共富密码。
飞地工业,守护生态底色
从漳州市区驱车前往华安,由平原驶向层峦叠嶂,九龙江北溪中游及干流从北至南贯穿全境,这里是继张家界之后全国第二个以县域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
基于浓郁的生态底色,华安县发展“飞地工业”由来已久。全县9个乡镇,除沙建镇和丰山镇属平原地带,其余7个乡镇发展工业的空间十分有限。
“绝不走破坏生态发展经济的老路。”根据全县一盘棋规划,7个乡镇仅允许靠原材料且不造成污染的农产品就地加工,不再发展工业项目。全县乡镇新引进的工业企业均“飞地”落户位于丰山镇的华安经济开发区。
7个乡镇没了工业项目,干部忙什么?经济指标怎么完成?
“我们从各乡镇抽调了精干力量到开发区,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华安县委书记叶毓介绍。
马坑乡是漳州市海拔最高的乡镇,也是国家级生态乡镇。近年来,马坑乡打破了边远山区工业“零税收”的现状,成为全县落户开发区“飞地工业”项目最多的一个乡镇。
通过腾笼助鸟成凤,“飞地工业”飞出多赢。目前,马坑乡在开发区共有“飞地企业”3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2023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65亿元。
华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宋秋明介绍,华安创新县管开发区审批服务模式,在开发区设立便企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开发区服务企业报到制和服务企业特派员制度。
“得益于华安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从建厂到投产仅用了一年时间。”漳州市辉盛针纺机械有限公司经理杨玉鹏说,2023年8月,企业投产后就加大马力生产。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
特色农业,鼓起村民腰包
工业项目“飞”出去,村民如何守着绿水青山过上好日子?
一颗小柑橘,富一方百姓。在高车乡前岭村,首批茂谷柑品种由村干部从外乡带入。“起初仅5名村民试种,果甜价好,渐渐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入种植。”前岭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双全说,本村农民虽然有收益,但价格还是由采购商说了算。
为争取议价权,2020年,村干部带领前岭村注册集体商标——“华安县茂源鑫果蔬专业合作社”,把柑橘塑造成“抱春柑”农产品集体商标,全村投入优新品种标准化生产。目前全村488户中有450户村民种植抱春柑,种植面积约2500亩。
如今,高车乡柑橘种植规模达4500亩,年产量8800吨,产值5300万元。每年春节临近,一箱箱柑橘被打包发往全国各地,果农的腰包鼓起来了。
规划引领,铺展富美画卷
红瓦黄墙的农家小院一字排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前……走进华丰镇大燕村,到处洋溢着恬淡宁静的气息。
与今朝图景不同,昔日大燕村也曾脏、乱、差。大燕村党支部书记黄明辉回忆说,从2016年开始,大燕村“两委”从人居环境问题入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大燕村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微信群,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曝光;聘请保洁队伍每日对村主干道进行清扫,常态化开展河道巡查;按照县里的统一规划,开展裸房和“两违”整治工作。
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在变化。“村里还修建了公园娱乐设施、老年人活动中心,村民喜在心头。”村民黄海春高兴地说。
多年的发展,让华安干群越来越深切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经不起“反复涂改”,以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华安县全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024—2035年)》出炉,从发展战略、乡村联动、产业优势、人才支撑、生态宜居、改善民生等方面全面规划,构建“一带、两核、四片区、六集群”的全域乡村振兴空间布局,明确未来3年、8年、12年阶段目标和远景目标。
绿水青山间,越来越多规划正逐步变为现实。
位于沙建镇的华特文旅项目现场,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这个总投资约36亿元的项目,将通过盘活“古兵寨 温泉 山地”资源,创新旅居养老模式,打造特大型、一站式亲子休闲旅游康养目的地。
在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核心区仙都镇大地村,活化利用古村落里的土楼正如火如荼展开。“村里土楼群周围分布着许多小土楼,不少已成为老旧危房。”大地村党支部书记刘坤强介绍,目前,大地村正在进行统一的保护开发利用,将其打造成文创销售基地、竹艺馆、茶咖博物馆等。今后,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土楼营造技艺、采茶制茶乐趣,让“一日游”变成“多日游”,带动当地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