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靠人。近年来,福州市晋安区通过打造“1 1 n”人才政策保障体系,组建“引才大使”队伍,依托“好年华聚福州”引才活动品牌、“智汇晋安”省级人才驿站等聚才载体,让各类不同身份的优秀人才在晋安区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实干奋斗,书写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
党建引领: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中共党员”
宦溪镇降虎村是当地有名的红色村,有别于以往人们来这里只是接受红色教育,如今在当地已然有了更多的选择:研学旅游、长桌农家宴、民宿体验......红色村庄正在发生一场红色“蝶变”。
“在村党支部的统筹领导下,村里注册成立了红色降虎文化有限公司,在开发红色文化和党建服务高端产品上‘铆劲’的同时,我们成立了‘降虎村民宿联盟’,在‘住’这一基本要素上叠加亲子、研学、娱乐等特色增值服务,实现‘一宿一貌’。”降虎村党支部书记罗熙介绍道,“我们鼓励和支持村民和外来创业人员利用闲置房屋办民宿,但也希望每一家民宿都是‘走心’的,与众不同的。”
相同的案例,也在寿山乡上演。寿山乡吾洋村距离城区较为偏远,得益于寿山国石小镇开发,往返山区人流量逐渐加大,杨文斌(化名)是当地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也萌生了返乡创业开办吾洋村第一家农家乐“涂家大院”的想法。寿山乡“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包村干部高剑听闻此事,聚焦服务群众所需所盼,主动对接联系到杨文斌,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吾洋村第一家农家乐。他带着杨文斌参观了寿山乡30余家农家乐,走过岭头大院、九峰村、前洋村......“作为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我真的希望可以从你这开始起个头、打个样,让乡亲看到吾洋村也是可以吃上‘旅游饭’的.......”在高剑的建议下,杨文斌的农家乐保留了原有的“土”味风貌,搭配本村的特色文化点缀,还增设了亲子游、研学等项目。在高剑的支持和帮助下,涂家大院开启了真正的“生活向往”,实现农民就业,村庄发展双丰收。
建强战斗堡垒、发展富民产业、解决群众难题,自然也少不了“驻村干部”的身影。
“可以说,梓山村食用菌产业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日溪乡梓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闽深有感触地说道。日溪乡梓山村地处晋安区最北端,当地不少农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结构失横、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制约着当地发展,不少耕地无人打理,抛荒撂荒。
面对着人口、人才“双流失”的现实困境,驻村第一书记杨闽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一方面,针对用工短缺问题,导入福建定翔源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福建榕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因地制宜选择用工需求较少的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引入专业团队打造特色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专家 团队 基地”的乡村产业人才合作方式,持续引进专家入驻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农技服务。同时,聘请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及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专家作为合作社科技特派员来到梓山村,全方位给予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让农户熟练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
日溪乡梓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闽查看食用菌长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宦溪镇降虎村、寿山乡吾洋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像罗熙、高剑、杨闽一样的党员干部,定方向,办实事,解民忧,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近年来,晋安区聚焦“振兴先锋,情系三农”党建品牌打造,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坚持选贤举能、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从退役军人、致富能手、返乡人员、本土毕业生等群体中选拔后备干部,通过筑牢一个个基层战斗堡垒,为乡村振兴赋能提速。
产业先行: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致富带头人”
步入宦溪镇鹅鼻村的田地里,绿油油的叶子赏心悦目,一丛丛萝卜并排齐长、分布均匀。村民们忙着打理田地,期待着丰收季节的到来。
早年间还是城里打工当厨师的黄学快在采购时发现,顾客非常喜欢来自家乡鹅鼻村的萝卜。一道道萝卜菜总是能够挑拨起食客的味蕾,端上餐桌很快就会被一扫而空。黄学快心想既然如此受欢迎,何不回乡创业种萝卜?说干就干,黄学快毅然辞职回乡,从此开始了种植梦。但创业不易,黄学快刚开始接触萝卜种植时走了不少弯路:因施肥方法不合理导致产量无法有效提高,还常出现“黑心”“蓝心”等现象;种出的萝卜个头大小不一、口感欠佳;没有打响品牌,价格上不去……为了实现鹅鼻萝卜标准化种植,让“小萝卜”成为农户“致富果”和“大产业”,从政府到农户都在想法子、找路子。
多年来,身为农户的黄学快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积极带动村民学习种植技术,畅通销路,直接带动了20多户农户再就业,黄学快真正地成为了种植鹅鼻萝卜的“致富带头人”。如今,宦溪镇还成立了萝卜专业协会,专门负责规范萝卜种植标准,逐步扩大萝卜种植规模,形成鹅鼻、恩顶、过仑等种植区,一批批像黄学快一样的种养能手将当地萝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让鹅鼻萝卜在农产品赛道上“c位出圈”,获评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激活人才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将“地标”转化为“金标”的故事,在晋安区还可以找到太多“同款”。
就在不久前,日溪乡梓山村种植的赤松茸迎来了收获季,农民们忙着采摘、分拣、晾晒,“赤松茸”正在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成为晋安农产品中一面崭新的“金字招牌”。
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的曹其清,是土生土长的梓山村人,也是村里少有的“高材生”。在听闻村里要引入食用菌产业,原本在城市打拼的曹其清,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乡投身于食用菌种植。
专业对口,事半功倍。“赤松茸生长周期短、见效快、风险较小,是带动经济发展致富的好项目。目前,我们先试种了8亩赤松茸,没想到首次就迎来了大丰收,产量非常好,非常乐观。”曹其清笑着说道,“我们还探索‘菌菜生态种养’模式,在棚内培养食用菌,棚外种植玉米、冬瓜、生姜作物,废弃菌料、菌棒作为有机肥,进一步提高土地效益。”除种植赤松茸外,当地开辟种植玉米35亩,冬瓜30亩,生姜10亩,洛神花试验田1亩,西红柿、圣女果试验大棚1个,形成了食用菌生态循环经济,串起农业“生产链”。
“在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活干,赚钱顾家两不耽误。”梓山村村民严文树高兴地说。曹其清先后吸收10余位有意向参与种植的周围中老年人,带动他们就业,目前他们的年平均收入均能达到 3 万元以上。
人才引领产业发展,黄学快、曹其清等一批致富带头人敢拼敢闯、活学活用,将现代化先进技术引入到北峰山区。如今的晋安区,首创建立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开辟乡村振兴“人才库”,多个产业项目落地见效,逐步形成了“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产业驱动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一批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各类人才在福州“后花园”这片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一幅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多端发力:他们有着共同的身份——“兴农人”
来到宦溪镇恩顶村,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这里孕育了仙灵馥郁的单瓣茉莉和清香鲜醇的高山绿茶,作为福州市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3a级景区,春伦生态茶园就坐落于此。
“科技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春伦生态茶园副总裁傅晓萍介绍。500亩春伦生态茶园内,各式感知设备如传感器和vr全景摄像头被巧妙地布置于空中与土壤里,实时采集着茶园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要素。茶农们的手机化身为“新农具”,管理系统在线监测,随时随地掌握茶叶的生长状况及各项环境数据,为茶园产量带来了显著提升。
傅晓萍培训当地茶产业从业者
不仅是茶园通过智能化系统装上“智慧大脑”,福建春伦集团也通过引智借力,先后与福建开放大学共同开设茉莉全技能人才班,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建立茶文化研学实践基地,与福州第十五中学共同设立劳动实践共建基地,共创校地企人才培养新模式,借智集聚茶产业人才高地。
借人才之力,扬发展之帆,晋安区正乘着“闽台融合”的东风,引入台湾团队推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闽台融合”的力量在寿山乡岭头集镇悄然绽放,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寿山乡岭头集镇,白墙青瓦的农房错落有致,在经过新一轮改造提升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闽台两岸元素显得格外抢眼。这正是台湾吴正隆设计团队运用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在多次田野调查中,梳理出独属于寿山乡的“线索”所勾勒出的“硕果”。
“乡村振兴绝非仅限于建造冷漠的砖石建筑,而是需要深入与当地的村民和土地建立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只有将地域文化与建筑以及景观空间巧妙融合,才能使其真正焕发活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化’。”吴正隆介绍,他的团队集聚30余名闽台两岸青年建筑设计师,因地制宜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集镇,探索“本地村民自治 专业社工管理 台湾团队认养公园 志愿者服务”运维机制,让居民全程参与,确保可持续发展。
如今,闲置产房改造成了乡村少年宫,集邮驿文化展示、图书馆、科普室等功能于一体;见缝插绿式地嵌入打造出小北岭公园、漳树公园等公园绿地活动场地,为村民提供集休闲、运动、观光的好去处;新建寿山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即“岭头大院”,串联“食堂 学堂 医堂”,乡村少年宫、妈妈小屋、便民服务驿站等,“老少皆宜”的便民服务“邻”距离即可享受......“乡建乡创、闽台融合”来自台湾的设计团队正在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崭新的魅力。
在晋安,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广阔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科技特派员、农民技术员、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在政策引领下,各类人才资源下沉到当地乡村振兴一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扎根乡村,一场人才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晋安区农业农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