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23日,由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及乡村振兴研习社学生组成的“茶庄园”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漳平市永福镇、芦芝镇、西园镇等乡镇的不同村庄,实地调研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曾亲临漳平永福镇、芦芝镇等地考察调研,鼓励茶农利用好当地良好的自然和生态条件,把茶产业做好;鼓励花农要做大做强花卉产业;鼓励菜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研究产业化的模式。
历经27年风雨历程,漳平各乡镇立足地方优势,通过党建引领、协会联动、群众支持等合力举措,汇聚乡村振兴驱动力,加快发展乡村特色富民产业,极大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实践队也跟随着习总书记的脚步,踏上了这段学习调研之旅。
走进永福镇龙车村,农业公园内150亩荷花竞相绽放,花姿摇曳、满池荷香,别有一番夏日风情。“龙车村地理气候条件优越,较为适合农业种植,吸引许多外地农户前来种植与销售君子兰、西红柿等产品。”龙车村村委游秀芳介绍道。
实践队成员实地调研龙车村产业发展(林慕嘉摄)
据了解,龙车村在漳平市率先领办成立龙车土地流转服务专业合作社,形成“党支部+合作社 产业园”的组织架构,走出一条“资源运作、土地流转、产业增收、共商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龙车村,如果说设施农业拓宽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渠道,那么丰富的红色底蕴则是支撑其不断稳步向前的不竭动力。龙车村是漳平第一个党支部、第一次革命暴动、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曾被人们誉为闽西革命的“红色小莫斯科”。
来到龙车革命纪念馆,实践队成员们了解了龙车厚重的红色革命历史,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老前辈、无数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和不朽功勋。这些历史的印记,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当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启迪。成员们纷纷表示,要从丰富的红色土壤中汲取宝贵营养,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看完了龙车村“红绿双赢”致富模式,再前往美丽的花海,感受“花样经济”如何向阳而生。
永福镇是著名的“花卉之乡”,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永福成为花卉种植的理想区域,作为“华夏杜鹃第一村”的西山村,当地创新组织设置,建立“村级党总支 农村产业链党支部”运行模式,构建以西山村党总支为核心,村直属党支部、十里花街花木合作社党支部、农家乐党支部、电商党支部4个功能型党支部为支撑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党的组织优势有效地融入花卉产业优势中。
实践队成员在“华夏杜鹃第一村”西山村调研(林慕嘉摄)
随着当地花卉的产业升级不断升级迭代,越来越多村民转变身份,成为“花农”“花匠”,共同壮大起“花经济”。据了解,当地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吸纳163户花农加入十里花街花木合作社,在新技术传授、新设施推广等方面积极服务花农,助推产业规模发展。建成永福镇首个电商产业园,辐射带动周边群众1500余户加入花卉电商大军,形成“互联网 花卉”销售新格局。在国内的杜鹃花市场上,永福杜鹃占据了近80%的市场份额,永福杜鹃品种有1000多种,自然花期可从春节前延续到五六月份。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不同村庄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的具体实践。队员们一致表示,今后将继续探索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曾亦明 林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