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公路事业跟随着祖国成长的铿锵步伐,历经风雨洗礼,展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驻足福清,追溯往昔。福清养路分段自1951年11月成立以来,养护里程从最初的65.3公里延展到目前的219公里,从羊肠曲径、行车维艰到阳关大道、四通八达。70余年福清公路的变化,见证了公路发展的变迁,也侧面微证75年来国家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景象。
启幕:从肩挑背驮到机械化
弯着腰、低着头,一点一点凿碎石料,叮当的敲击声和劳作的呼吸声交响、挥舞的锄头和沉甸甸的扁担交织,构成了六十年代真实的养护场景。那时候的公路等级较低,以泥沙碎石路居多,公路日常养护设备简陋,修路养护主要靠人力肩挑背驮,一个畚箕、一把锄头、一把铁锹就是是养护工具的全部。
随着1960年前后国家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潮涌,福清工区也随之掀起大搞养护路手工操作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热潮。期间,养护职工们动手发明了畜力扫砂车、动力扫砂车、圆盘铺砂车、自选车拖带、吊架起重法、涵底卸土车、手摇轧钢机、畜力平浪回砂综合车等十种机具。
如今,在科技智能的不断更迭焕新下,养路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各种专业养护工具层出不穷,扫路用上了清扫车,清灌缝用上了切割机,坑槽修补用上了铣刨机等,公路养护从人工转为智能,从粗犷转为精细,提升养护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为公路建养注入新动能。
激昂:从砂石土路到通衢大道
记忆中的乡村小路,弯弯绕绕,断断续续……数年后,小路翻山越岭、不断延伸,由泥巴路变水泥路,由水泥路变沥青路,乡村与城市紧紧相连,小路逐渐成为旅游的生态路、村民的致富路。
东张至一都段这条“绿色长廊”,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路经数个村镇,全长约18公里,是福清山区板块的重要道路。得益于“四好农村路”的推进建设,打通乡村振兴“经络”,助力一都枇杷、东张蜜柚等特色农产品更好出山,串联起罗汉里、东关寨、状元古厝等众多红色文化、特色旅游景点,助推特色鲜明、产品丰富、链条完整的全域旅游集镇发展,形成以“山城旅游一条线”地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美丽公路。
续奏:从传统模式到数字化
过去,依赖于人工操作和简单的机械设备,公路的养护、施工等环节都相对独立,信息流通不畅。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路行业也开始逐步向数字化转型。
立足“互联网 ”信息化国家战略,福清公路中心充分利用路网综合管理平台,构建智慧公路感知网络,实现对普通国省干线的远程、实时、高效管理。在g104线、s209线及g534线路面改造工程中,进一步应用“互联网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新思路,将视频监控、工艺监测、预测预警、移动终端等“智慧设施”进行集成和拓展,做到实时监管关键施工、检测数据,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实体质量。
七十五年长路迢迢,时光荏苒,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的辛勤耕耘,他们如同默默无闻的“铺路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铺就了通往繁荣与便捷的坦途。这份精神如同公路一般,绵延不绝,在时代的征途上续写新的篇章,继续为城市的蓬勃发展和百姓的幸福生活铺设坚实的交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