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良田谷满仓,最是秋日好风光。丰收时节,行走在福建乡村,一幅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现代乡村图景扑面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思路,以“强村富民、塑形铸魂”为方向,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坚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脱贫攻坚获全胜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正照进现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福建乡村有了更多具象化体现。
机制之特:全方位护航特色振兴路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国庆假期刚过,来自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便忙着往田间地头跑。
11日5时30分,省级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陈铣,背上两颗瓠瓜从家中出发,赶乘前往建瓯的早班动车。这瓜是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最新育种成果——“闽瓠4号”。“这品种长势旺盛,果肉细嫩,味微甜,品质优,特别适合我们这儿露地及早春设施栽培。”一到建瓯,陈铣便马不停蹄赶往位于小桥镇的农丰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向10多名菜农现场推介“闽瓠4号”,菜农引种意愿强烈。小桥镇历来有蔬菜种植传统,得益于优化品种结构、提升栽培技术,几年来受益的农户平均增收20%。
科技特派员陈群航这几天则忙着在福州市琅岐经济区新金东农场,为即将到来的冬季空心菜生产提供技术指导。福州人向来无绿叶菜不欢,对空心菜更是偏爱有加。不过,空心菜是典型的夏秋蔬菜,冬春是空档期。几年前,琅岐人周华官返乡创办新金东农场,改空心菜露地种植为设施栽培。陈群航带来了全套雷速体育app官方下载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其推广的种子包衣技术,让空心菜生产在播种阶段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能够应对多种冬季病害。如今,空心菜生产打破了季节限制,可实现全年不断档供应。
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科特派忙着服务的,正是老百姓离不开的“菜篮子”工程。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为破解“吃菜难”,系统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1994年,自然条件优越的琅岐岛等地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菜篮子”基地。30年来,“菜篮子”工程坚持高起点、新水平建设,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让城乡居民的“菜篮子”装满更多幸福的味道。
金秋时节,建宁县溪口镇枫元村的晚制杂交水稻种子迎来丰收。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陈震 摄
“菜篮子”的升级,科技特派员功不可没。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自指导、总结提升、倡导推进的一项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20多年来,科技服务团队扎根乡村一线,奔忙于田间地头,让科技之花绽放于沃野山川。
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舞台,改革创新始终是福建秉持的“法宝”。
2019年底,福建提前一年实现了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交出了一份高质量脱贫的福建答卷。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福建乡村何以振兴?八闽大地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福建率先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常态化运行办公室,同时设立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振兴等12个专项小组。这意味着,乡村振兴工作全面纳入顶层设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等陆续出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福建特色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谁来抓乡村振兴?
省委统一领导、市县推进落实、乡村组织实施、部门合力共为,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去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为各方划定“责任田”,统一考核评价的“度量衡”,树起奖惩并重的“指挥棒”。
乡村振兴抓什么?
规划先行,确定方位,找准目标,明确路径。省市县三级完成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乡村两级制定乡村振兴实施计划或方案,12个专项小组制定专项规划或方案,全省村庄规划应编尽编。每年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工作。
如何抓振兴?
乡村缺什么,就优先提供什么,全方位护航特色振兴路。缺钱——2021年起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创新“福建省乡村振兴贷”等特色贷款产品,让金融活水流向广大乡村;缺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金融助理员,引进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出台支持“新农人”队伍建设政策措施,成立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在外引内培中构建起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矩阵。
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福建在“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作基础上,接续推进“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全省每年统筹整合资金25.6亿元,支持开展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到2027年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000个以上,带动全省1.4万多个村全面提升。
近年来,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持续提升村内良好生态环境,借助闽江江岸线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绿色生态助推乡村振兴。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有方向,有抓手,有保障,福建各地在特色振兴路上阔步向前——
“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在“输血、换血、造血”中实现“挪穷窝、拔穷根”;昔日“火焰山”长汀县,一任接着一任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让山河重披绿装,让生态富民的梦想照进现实;曾经全省最大的国定贫困县安溪,朝着“工业强县、茶业富民”目标奋勇向前,跻身全国百强县之列……
产业之特: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秋天的寿宁县下党乡,浸染着丰收的金色。横跨修竹溪的鸾峰桥上,游客围着刘明华老人,听他讲述下党往事。
“以前,村民出村都要经过这座古桥。”“难忘下党”主题馆专职讲解员刘明华指了指脚下这座木拱廊桥,打开了话匣子,“那时的下党,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村里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开启了下党摆脱贫困的新篇章。2019年,他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希望大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时光荏苒,下党乡亲牢记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茶园、有机食用菌等富民产业,百姓生活红红火火。
寿宁县下党乡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村容村貌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八方来客。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下党之变,犹如一扇观察乡土福建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探寻乡村全面振兴的福建“密码”。
产业兴旺,一头连着农产品稳产保供,一头连着农民致富增收。发展乡村产业,同样离不开一个“特”字。这是由福建资源禀赋决定的——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稀缺。但正是这样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了不可多得的农业多样性资源。自古以来,福建人便善于耕山牧海,进山入林向广袤的森林要食物,劈波斩浪向广阔的海洋要食物。当我们用现代农业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山海的馈赠,产业兴旺的实现路径便有了清晰的模样: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擘画了福建农业发展蓝图。在福建工作时,他亲自推动培育茶叶、水产、花卉苗木等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2014年来闽考察时又强调,福建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多样性农业特点突出,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2021年在福建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连江县长龙镇是福州产茶重镇,其境内的炉峰山山高雾多,风景如画,被誉为“云上茶乡”。当地积极推进茶园景区化、茶旅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遵循这样的思路,福建围绕做大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集聚发展,点线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福建正加快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这项工程的核心动作,便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向产业园区集中,引导人才、资金、政策、科技等要素集聚。全省已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个、农业产业强镇9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970个,培育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等15个农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124个十亿强镇和252个亿元村。“福农优品”品牌矩阵加快形成,全省70个县(市、区)3000多个绿色优质农产品纳入管理。
融合发展,全产业链赋能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在宁德,一尾大黄鱼“游”出百亿产业,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永安,一根竹子被“吃干榨尽”,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为主,竹香芯和机制竹炭占优势的产业集群;在安溪,铁观音实现了全茶利用,铁观音牙膏、铁观音含片等深加工产品,让老茶乡飘出了新茶香……福建正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精制茶加工、水产品加工、禽肉制品等县域特色食品产业链,培育直播带货、乡村民宿、休闲康养等新业态,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向全产业链拓展、全价值链提升。
创新发展,培育特色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
种业“芯片”加速升级,卡脖子的手指正被一根根掰开。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配套系,打破国外种源垄断;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等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逐渐实现国产当家作主;一批优质高抗性青梗菜新品种相继问世,逐渐取代进口品种……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98%以上。一批国家级、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展现科技硬实力,5g茶园、蛋禽养殖机器人等数字农业应用取得突破。
耕耘山海间,福建蹚出了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路。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29亿元,同比增长4.3%;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3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2元,同比增长6.9%。
乡建之特: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秋风送爽,东山县樟塘镇港西村村民林锦光,茶余饭后最爱去家门口的大碑溪畔走走逛逛。这里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不过,几年前,他一度想要搬离。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黑臭水体——村里的生活污水、养殖污水都往溪里排,一到夏天,蚊虫滋生,臭气弥漫。挨着大碑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林,打心底羡慕城里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一溪污水,把乡村与城市划分得泾渭分明,也让农民与市民的获得感相去甚远。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东山在全岛推行城乡污水一张网收集处理机制。当地发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效益,将村庄生活污水统一接入市政管网。
港西村率先为300多户村民进行三级化粪池改造,同时将村里原有的排水沟改造成雨水排放系统,实现全村雨污分流。大碑溪以及周边村民的生活,由此实现美丽蜕变。如今,老林不仅舍不得搬离家园,还常常邀请城里的亲戚回家感受乡村新风光。
城与乡,曾经那么远;城与乡,如今双向奔赴。行走在福建乡村,举目皆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文明新风激荡乡野,多元文化浸润山河,一幅既有肌体之美又有灵魂之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供水、出行、教育、医疗、养老……乡村建设桩桩件件关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聚焦民生关切,放眼乡村未来,福建不断求索特色乡建之路。
建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就建什么。
乡村建设,不能盯着乡村谈乡村,而要在城乡融合的维度,统筹布局,一体谋划,协同推进。近日,福建出台《关于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分级分类推动县域差异化发展,加快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乡空间体系。
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镇镇通干线、82%陆域乡镇30分钟上高速;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55%;实现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邮政企业建制村通邮率均达100%;实现所有乡镇5g网络覆盖和所有建制村光纤、4g通达;实现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基本覆盖全省乡村学校;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74.2%……福建直面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城带乡,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补短板、强弱项。
建成什么样?体现每一个乡村的地域特色与特性之美。
从平原到高山,从山村到渔家,从畲乡到客邑,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农耕文化兼容并蓄,美美与共。福建乡村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如何挖掘独特的资源禀赋,让乡村展现出别样风情与个性?
今年,福建启动新一轮村庄分类,以县域为单位,组织各地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稳定改善、收缩待定、搬迁撤并、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海岛发展、侨台赓续等9种类型,对全省1.4万个村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编制《福建省乡村建设导则(2024版)》,明确不同类型村庄的不同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将乐县常口村焕然一新,从一个原本一穷二白的“三无村”,逆袭成为自带流量的富美村庄。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谁来建?让农民当家作主唱主角。
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自然也要让农民参与建设。福建把农民请回村庄建设的主舞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
近年来,福建开展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等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以点带面打造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我们引导村民就地取材,利用旧物料、闲置物件、废弃农具等,扮靓乡村庭院、微景观,装点小公园、美丽田园,实现修旧如故、降本增效,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福建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另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投工投劳、雇工购料、公益管护岗位等方式,发动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努力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高效、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农民生活富裕富足,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