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个杂交水稻功勋品种!40年后,这些大伽聚首福州-雷速体育app官方下载

为了这个杂交水稻功勋品种!40年后,这些大伽聚首福州
2024-10-30   作者:张辉 胡海明   来源:福建日报

29日,全国种子“双交会”期间,9名院士齐聚福州,参加了一场特殊的交流活动。他们聚焦的是一个杂交水稻老品种——1984年通过福建省审定的“汕优63”。

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汕优63”已逐步退出生产。40年过去了,行业顶尖专家对它的关注为何依然热情不减?

它的选育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现场回顾了育种与推广历程。

“1973年,我国成功实现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配套,但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推广后,由于稻瘟病抗性不强,造成大面积减产,影响杂交水稻推广。”谢华安说,针对这一问题,其团队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稻瘟性强的恢复系“明恢63”,并以此配组育成了“汕优63”。

凭借高产、广适、优质、抗性强等优势,“汕优63”迅速大面积推广。1986年开始,它连续16年保持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之最,累计推广应用10多亿亩,并推广到全球四大洲13个国家,是中国至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

院士们共识是:“汕优63”是当之无愧的功勋品种。

“有没有杂交水稻,关键在于不育系的创制;杂交水稻能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成就,关键在于恢复系的创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说,谢华安团队育成的“明恢63”是中国杂交水稻历史上遗传贡献的最大的亲本,由其配组成的“汕优63”,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史上的奇迹。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认为,中国杂交水稻历史上,有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一是袁隆平在海南发现了一株天然不育株——“野败”,由此创制出不育系材料,让三系配套理论真正从书本走向田间;二是“明恢63”与“汕优63”的育成;三是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让中国粮食单产水平再上新台阶。

“袁隆平院士开创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先河,谢华安院士则推动杂交水稻产业大规模推广,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和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说。

“汕优63”承载着中国种业人的光荣与梦想。4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谈论“汕优63”,究竟在谈论什么?

“育种从来不是碰运气的事,虽然偶有巧合,但最终靠的是经验、信念、勤奋。”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说,一个突破性好品种的背后,可能是成千上万次、乃至几十万次的失败,育种家们在失望、希望,再失望、希望的循环往复中苦苦探索,才有了今天中国种业卓越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祖华说,一个重大突破性品种的诞生,必须全盘考量与统筹谋划。谢华安团队直面产业痛点与需求,明确育种目标,实现丰产、广适、优质、抗性强等多种优良基因聚合,才有了“汕优63”这个教科书级的育种成果。

“‘汕优63’的背后,凝聚着以谢华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学家,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矢志创新、辛勤耕耘的优良品质和奋斗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年轻一代不仅要高山仰止,更要见贤思齐,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将其化作前行动力,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院士们对中国水稻种业的未来之路,有着新的期待。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认为,今后的育种方向应当实现“一优三高五效益”,也就是品种要优质,做到高产、高抗、高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规模效益、持续效益。

时代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今天的水稻育种已进入传统与现代技术交相互促,多科学交叉互融的新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说,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分子育种手段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持续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

谢华安则主张,推进“四性”综合育种,选育更多将“丰产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及适应性广”等四性综合在较高水平上的水稻新品种,保障粮食绿色、安全、高效生产。

“一代代水稻育种人,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改善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做出了卓越贡献。” 交流活动接近尾声,9位院士向全国水稻种业科技界联合发出《中国水稻育种创新福州倡议书》,倡导广大同仁胸怀“国之大者”,致力种业振兴;勇立科技前沿,矢志创新突破;乐于无私奉献,勇于攻坚克难;精诚团结合作,携手集智攻关;匠心接续传承,永葆创新活力。“创育出更多满足农业生产紧迫性需要、战略性要求和前瞻性需求的突破性好品种,让中国水稻种业继续屹立在世界之巅,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责任编辑:明仙

网站地图